近年来,“A拆A”风潮兴起,终止案例逐渐增多。11月16日,比亚迪终止分拆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上市一事引发市场关注。

记者据同花顺iFinD和上市公司公告综合梳理,自2019年发布境内分拆规定以来,截至11月17日,已有15家上市公司“A拆A”计划搁浅,主动终止子公司分拆上市事宜,主要原因包括上市公司业绩不达标、拓展新业务等。


(资料图片)

此外,记者注意到,6家公司在决定终止此次分拆上市时,也明确表示待条件成熟时将择机重新启动分拆上市,已有公司在推进中。

终止案例逐年增多

业绩不达标成为一大原因

相关数据显示,前述15家终止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中,6家于2021年终止,9家于2022年终止。从“A拆A”启动到终止,普遍历时较长,15家中9家在1年半以上,占比60%。

“近两年,受到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影响,上市公司经营压力增加,净利润指标又是需要满足的硬标准,这也是导致终止分拆情况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治衡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

记者观察到,大多数终止分拆的子公司IPO项目已获交易所受理,在审理中主动撤回申请。终止原因不一,包括母公司业绩不达标、拓展新业务、同业竞争、控制权变更等,另也有部分公司表明是出于综合考虑结果,并未明确具体原因。

业绩不达标成为主要原因之一,如,2家上市公司分别由于2020年度、2021年度净利润指标不达标、未满足分拆上市条件而终止计划;拓展新业务也是重要原因,如,上海建工因子公司培育、发展新兴建材业务而终止分拆;另外,也有部分公司表示因存在同业竞争或处于控制权变更中而取消计划。

“分拆上市的业务主要基于上市主体内部孵化的业务,该业务部分由于存在依赖于母公司,与母公司关联交易较多或与母公司存在同业竞争问题,不满足分拆后业务具有独立性的要求。”联储证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郑侠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

“除了同业竞争、关联交易问题外,分拆上市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内幕交易、利益输送等问题。”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陆景对本报记者表示,分拆上市具有一定的风险,为避免企业盲目追逐潮流,监管部门也在加强对分拆行为的全流程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“忽悠式”分拆、虚假分拆、炒作分拆概念等市场乱象以及内幕交易、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。

另外,终止分拆上市的相关公司纷纷表示,终止此次分拆上市不会对公司造成实质性影响,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,也不会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。

6家公司表达重启意愿

有公司已先行一步

“A拆A”的一时搁浅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此终结。多家公司表达了择机重启意向,并已有公司先行一步。

谈及部分公司重启分拆上市的动力时,郑侠认为,上市公司若孵化的业务具有竞争力、估值高于原有母公司业务,分拆上市则可明显提升子公司业务估值和公司整体估值,从而也利于股东财富增值。

“实际上,分拆上市相当于二次融资,如果分拆上市获得高估值,母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将募得更多的资金。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独立融资,将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压力。”陈治衡表示。

记者梳理发现,前述15家中,中天科技、安琪酵母、上海建工等6家公司在分拆上市终止公告中明确表达了再度启动的可能性。如安琪酵母表示,待条件成熟时,后续公司将择机重新启动分拆上市工作;上海建工表示,待子公司建材科技培育、发展新兴建材业务后,公司将依照分拆上市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,另行筹划其上市方案。

记者进一步发现,今年7月底,由于自身发展战略及上市规划的考虑,美的集团子公司美智光电申请撤回了分拆至创业板上市的申请。然而,8月底,美的集团董事会通过了继续推进美智光电分拆上市议案,延长分拆上市有效期的相关议案也于9月中旬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。

陆景分析称,伴随A股市场多元化经营公司逐渐增多以及市场交易环境逐步成熟,在宏观经济逐步恢复向好及企业自身实力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,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望重启分拆上市进行资源配置和资产重组,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。

标签: 分拆上市 上市公司 同业竞争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